刑事科学技术研究

  • 基于肤纹特征的指纹活体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彭迪;仇懿琳;

    软硬件方法的持续拓展和相关识别算法的创新优化,使指纹活体检测技术的分类准确率、检测速度和泛化性不断提升。通过梳理伪造指纹识别算法中图像预处理、特征识别与提取和图像分类的核心原理,从指纹的整体和局部质量特征、汗孔的定性和定量特征、以排汗反应和皮肤弹性为代表的动态特征等肤纹特征出发,归纳近二十年国内外指纹活体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类识别方法的优劣之处,分析可能影响分类准确率的各类因素,并对现有检测方法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进行评述,以期为法庭科学、人工智能及信息安全等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No.184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研究

  • 视频图像的时空属性与证据价值证成

    赵秀萍;

    视频证据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着“高采集率、低采纳率”的问题,在当前“雪亮工程”基本实现监控网络全域覆盖的技术背景下,其证据应用效能仍未见实质性提升。通过解析视频图像特有的时空属性,建立物像映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论证技术客观性对证据真实性、时空连续性对证据关联性、光影一致性对证据同一性的法理支撑逻辑,提出视频证据的范式构造体系包含成像设备溯源检验、视频内容分析与过程解读、涉案目标同一认定三重维度。基于破解视频证据从侦查线索向核心定案依据转化中的系统性障碍,为建立“技术规范法治化”与“法律规则技术化”的双向协同机制提供理论支撑,以推动新技术背景下司法证明模式的范式转型。

    2025年02期 No.184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犯罪学与犯罪侦查研究

  • 刑事证据标准再探讨

    杨菲;

    证据标准是我国公安司法机关在实践中为落实刑法规范并解决证据缺失问题而创造的概念,理论界最早提出的证据标准与实践中出现的证据标准并不相同。证据标准的核心内涵应界定为围绕个罪的定罪量刑在证据“量”层面提出的基本要求,解决的是定罪量刑所需要的证据“有无”的问题。由于当前司法实践中证据缺失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证据标准仍有存在必要性。证据标准规范在制定层面存在设置依据不清、设置内容粗糙、设置模式混乱的问题,在适用层面也存在“过刚”或“过柔”两种不当倾向。为促进证据标准规范的科学制定与合理适用,未来,证据标准规范应结合某类犯罪的影响范围确定联合制定机关的级别,在设置依据层面应以刑事实体法为根本依据,紧扣个罪的犯罪构成,在证据集合列举的内容层面力求精准性和多元性。在适用层面,可要求办案人员对低于证据标准规范所要求的证据量的情况进行标注和解释说明,以保证其刚柔相济。

    2025年02期 No.184 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个人空间理论视角下侦查讯问场所选择与布置的优化策略

    谢海燕;

    通过对全国26省的163名刑警进行问卷调查,以环境心理学中的个人空间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探讨侦查机关在讯问场所选择和布置上的偏好及其影响。分析发现,侦查机关倾向于在羁押场所和办案场所进行讯问,并显现出侦查机关讯问场所偏好与“拉拢型”讯问策略存在目标错位、讯问场所布置差异固化导致讯问价值“极端化”等问题。基于此,提出讯问场所“指定地点”适当多元化、有条件同化羁押场所与办案场所的讯问室布局、动态调整讯问人员与被讯问人员的物理距离、制定完善的讯问场所布置指导规范,以平衡讯问效率与权利保障。

    2025年02期 No.184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刑事法律研究

  • 网络技术共同犯罪归责的理论纠偏与行为识别

    王唯鉴;

    在网络技术共同犯罪中,利用网络技术参与他人犯罪的行为可称为技术参与行为。目前,网络技术共同犯罪的归责困难源于理论上对我国刑法共同犯罪规定的解释偏差,以及正犯行为与实行行为的界定标准模糊。技术中立在上述矛盾中以多样的方式发挥着影响,甚至替代性地成为行为处罚依据,而晚近以来的司法解释也并未解决问题,部分规定反而引致了新的问题。要实现对技术参与行为的妥当规制,就必须限制性地解释技术中立原则,仅承认其价值审查功能而禁止其作为处罚依据,并基于行为区分化的要求分别对正犯之实行与共犯之帮助确立各自的处罚体系,前者包括实行行为的判定和对共同正犯的解释,后者主要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的行为识别与行为可替代性的否定解释为核心。

    2025年02期 No.184 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论管理过失犯罪中管理者保证人地位的认定

    刘润泽;

    在管理过失犯罪这种以过失不作为犯为主要形态的犯罪类型中,认定哪一个管理者具有保证人地位一直是理论与实务的难题,现有的法益依存说、效率说等解决方案,都存在一些不足而难以适应管理过失犯罪的归责需要。当下,应当以结果原因支配说认定管理者的保证人地位,只有管理者同时满足“事前从事危险工作+事中具有支配能力”这一要求,才能够被认定为保证人并具有作为义务。同时还需看到支配的多重性与衰减性,前者是指保证人可以通过事实支配、权力支配、发展支配等多种方式支配危险源,后者是指在支配较为稀疏的场合,只有通过特殊的行为契机对支配力进行补足才能认定保证人。

    2025年02期 No.184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免刑适用的规范论标准

    曹翊群;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中的免刑条款因标准不明而阻滞了司法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37条中,“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 在事实构成上过于模糊,以“可以”连接“免予刑事处罚”,在法律后果上充满不确定性,导致难以释明一般性的免刑标准。基于体系解释,免刑适用的规范论标准只能从配置绝对确定免刑后果的《刑法》第24条第2款,即中止犯的规定中提炼。中止犯免刑的正当性根据在于刑罚目的,即报应与预防的目的均已实现。依此逻辑,在具体案件中适用免刑应当满足:第一,为实现积极的一般预防,免刑只适用于事实轻罪的行为人;第二,为实现报应与消极的一般预防,行为人应尽可能对法秩序进行修复;第三,为实现特殊预防,行为人应当表明其重新忠诚于法秩序。

    2025年02期 No.184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论强奸罪中的“情节”与“后果”

    郭蕤奇;

    受立法指导原则、传统刑法理论以及方法论思维的影响,我国刑法分则中广泛存在对“情节”“后果”的概括性规定。对此需要由立法、司法、学理共同限制。具体到强奸罪,应厘清加重情节与结果的体系性定位,合理划定“情节恶劣”与“其他严重后果”的适用范围。恰当的做法是,以“手段恶劣性”为中心判断“情节恶劣”;严格遵照结果加重犯的成立条件,仅将不能被视为自我答责的“自伤”“自杀”,以及严重程度与“重伤、死亡”大致相当的精神疾病视作“其他严重后果”;在后果不足以被评价为结果加重犯的场合,可将其视为间接证据,考虑强奸手段是否残忍、恶劣。此外,应强调“造成幼女伤害”的独立内涵。

    2025年02期 No.184 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元宇宙中猥亵儿童行为的生成与刑法规制边界

    刘颖琪;

    元宇宙技术的发展使得虚实相生成为可能,并衍生出了新的猥亵儿童行为。元宇宙猥亵儿童行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隔空+接触型猥亵”“虚拟性暴露”“猥亵+虚拟暴力”的出现以及“哄骗、诱骗手段”的升级等方面。以猥亵儿童罪保护的法益及罪名构成要件为论述基础,提出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罪刑法定原则为规制指引,对元宇宙产生的猥亵儿童新行为是否受到刑法规制进行分析,以期关注元宇宙技术变革带来的其他新现象与新风险。

    2025年02期 No.184 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限缩与路径选择

    张亚飞;赵真;

    调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融入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法律秩序,系当前刑法学界探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基于司法自由裁量空间的规则沿用路径,长远来看无益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体系健全;基于法益概念解释功能的规则调适路径亟待优化,保护法益不足以担负起认定交叉法域的不法行为之罪量程度以及当罚性质的重任;基于法秩序统一性原理的规则重构路径,则可能诱发信息网络社会治理的泛刑化风险,引发法律体系内部的刑法独立性危机。规范保护目的具有指引保护法益的内涵明晰、限缩构成要件的适用范围、协调不同部门法的违法关系之三大功能优势,故有必要引入规范保护目的理论用以调适本罪的司法规则,即以主观解释所确立的规范保护目的为客观解释下的具体构成要件内涵划定必要框架。在协调各部门法层面上,不同部门法规范保护目的合致时,对于不能决定构罪的要素概念,当以行为规范指引统一为原则从属于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在限制刑罚层面上,不同部门法规范保护目的不符时,对于决定犯罪成立的要件理解,应当依据本罪规范保护目的及保护法益作出独立解释。

    2025年02期 No.184 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治安治理与公安管理研究

  • 追随原型—特质匹配对下属践行警察职业使命的影响机制

    周洁;

    基于内隐追随、工作使命和社会认同等多维理论,探讨领导的追随原型与下属的追随特质匹配对下属践行职业使命的影响机理。通过采用三时点问卷调查法获取401份领导和下属的配对数据,并应用多项式回归分析和响应面分析技术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在原型—特质匹配一致时,双高匹配比双低匹配更能促使下属践行职业使命和增加工作投入;在匹配不一致时,与高原型—低特质匹配相比,低原型—高特质匹配更能促进下属践行职业使命和工作投入。工作投入中介了原型—特质匹配一致与践行职业使命的关系。组织文化认同调节了原型—特质匹配与工作投入的关系,高组织文化认同比低组织文化认同更能强化原型—特质匹配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从上下级匹配视角揭示追随特质对警察践行职业使命的过程和边界机制,对丰富职业使命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25年02期 No.184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