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科学技术研究

  • 基于红外光谱结合拉曼光谱的面巾纸分类研究

    姜红;黄艺驰;梁爽;陈越;

    为建立一种简单、快速、无损的面巾纸检验分析方法,利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对60种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面巾纸样品进行检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样品光谱数据主成分,用K均值聚类法将样品的两种光谱数据同时分为6类,应用Fisher线性判别和非线性的多层感知器构建判别模型,并对两个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Fisher线性判别相对稳定,多层感知器优化后的非线性判别模型可将60种样品分为8类,判别效果较好。结合样品生产原料,对样品分类判别准确率达到93.8%,能较好地对不同产地、不同原料的面巾纸样本进行分类,该方法可为检验面巾纸类物证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03期 No.185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7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法医研究

  • 常见13种动物种属鉴定的STR基因座复合扩增体系构建

    李鹏飞;牛青山;石春;吴婷;周宾;彭建军;张伟;

    为解决司法机关常见动物种属鉴别问题,构建可同时鉴别马、牛、羊、鸡、鸭、鹅、狗、猪、兔、人、小鼠、鱼、猫13种常见动物种属的STR基因座复合扩增体系。根据NCBI收录的马、牛、羊、鸡、鹅、鸭、狗、猪、兔、人、小鼠、鱼、猫的STR基因座,每种动物经检测筛查出1个STR基因座,并对13个STR基因座进行复合扩增检验,成功构建了包含13个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体系,该体系灵敏度高、种属特异性强、抗抑制性强。通过实验所构建的以FAM等4种荧光引物标记的13个STR 复合扩增体系,可用于马、牛、羊、鸡、鸭、鹅、狗、猪、兔、人、小鼠、鱼、猫13种常见动物的种属鉴定,可为食药监部门涉及的实际案件及刑事案件中非人组织的种属鉴定提供科学鉴定依据。

    2025年03期 No.185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研究

  • 监控视频异常事件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杨洋;孙鹏;郎宇博;沈喆;刘子硕;朱宇杰;

    监控视频异常事件检测技术是增强公安机关公共安全防控能力的关键手段,在针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预警与快速响应方面具有重要实战价值。围绕公安工作的实践需求,基于异常事件的多维度分析,重点探讨运动目标检测和特征提取等异常检测前置技术及核心异常检测算法的研究现状,并汇总相关公共数据集。同时,针对当前的技术瓶颈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总结与展望,为公安领域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创新,进一步强化公安机关的智能安防能力。

    2025年03期 No.185 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犯罪学与犯罪侦查研究

  • 迈向网络空间的洛卡德原理及其阐释

    张宇宽;

    网络犯罪时代,“触物留痕”的观念受到挑战。洛卡德原理延伸至网络空间,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需求,亦是其作为侦查学基本原理进行更新的必要途径。解释网络空间电子数据痕迹生成及转移机制,应抓住痕迹是事物“反映”之本质,基于映射理论理解电子痕迹的生成机制;透过唯物主义物质观和信息主体论的视角,从不同侧面观察电子痕迹生成及其转移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注重基本理论的转化工作,尤其是标准和技术框架的研发和制定,基于网络犯罪侦查虚实结合的特征,立足自身需求,以域外经验为鉴,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子数据取证工作体系。

    2025年03期 No.185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杀猪盘”被害人在线社会支持研究——基于微博“消灭杀猪盘”超话的考察

    施剑;胡向阳;许博洋;罗一方;

    社交媒体为“杀猪盘”网络诈骗被害人提供了超越现实社会支持的虚拟互动空间,创设出新的社会支持来源。对在线虚拟社区的互动文本与关系结构进行考察,发现以微博超话为例的“杀猪盘”被害人群体间流动着情感和信息支持,同时也溢出一定的关系陌生化风险,整体上呈现出离散化、分层化、圈群化的网络结构特征。虚拟社区用户间基于“弱连接”的信息交换关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被害人群体的社会支持需求,既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也受传统伦理文化“缺位”的影响而显得无比脆弱。为此,可以通过促进虚实互动、引入专业力量、兼重意见领袖与普通用户的话语权,稳固被害人群体所依托的在线社会支持网,以纾解被害人面临的现实救助困境。

    2025年03期 No.185 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6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国家安全与反恐研究

  • 新时代数据安全法治体系建设的检视与完善

    胡尔贵;陈云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颁布施行至今,我国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作为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安全法治体系承载数字中国战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三重支撑。然而经过实践检视,数据安全法治体系在法律规范供给、执法效能和数字基础设施领域仍存亟待突破的瓶颈。职是之故,需立足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辩证逻辑,把握生产要素理论的科学内涵,依托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智识资源,建设新时代数据安全法治体系。

    2025年03期 No.185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刑事法律研究

  • 许可性规范的逻辑与正当化事由的规范属性——以拉兹的行动理由理论为视角

    马乐;

    拉兹关于理由的阶层划分和许可性规范的分析对于刑法教义学重新审视正当化事由的法理与构造颇有助益。在拉兹原创性的“排他性许可”概念基础上,有必要引入“取消性许可”概念理解正当化事由的规范逻辑。许可性规范的规范性质是多元的,其价值基础也可能迥异于禁止性规范。将许可性规范简单还原为命令性规范的还原论思维并不可取。理解正当化事由的多重规范属性有助于反思具体正当化事由的适用范围与构成要件,试图以一元法理统摄所有正当化事由会导致对具体正当化事由的构成要件作出不合理解释。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和部分被害人承诺属于取消性许可,它们消除了刑法禁令背后的一阶行动理由的“受保护性”,但不意味着行动者可以忽视反对如此行动的一阶理由。法令行为与义务冲突属于排他性理由,而不是许可性规范。

    2025年03期 No.185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从“排斥”到“包容”:我国轻罪治理的反思与完善

    王志远;罗米兰;

    当前,我国轻罪治理存在前置化、机械化、监禁化和标签化等“排斥化”倾向,不利于实现规范内化、守法导向的轻罪治理效果。因此,亟需转变治理理念,推动“包容化”轻罪治理的转型。“排斥”与“包容”的区别在于,刑法是否给予社会风险行为一定的合法容忍空间,并给犯罪人留下改过自新的空间。以功能主义为原则的“包容化”轻罪治理模式能够扩大社会风险的被容忍度,有机结合应罚性与需罚性,顺应沟通式量刑的司法实践,并完善个性化预防等措施。鉴于此,我国应当建立以衡平权为中心的刑事司法体制,司法者有权在法律逻辑的射程之内,作出不悖于“常识、常理、常情”的实质解释;畅达沟通式刑事司法的协商机制,保障轻罪犯罪人的协商权利;提升非监禁刑的适用比例,实行分层式的严格轻罪前科消灭制度,完善多元化的处遇措施;以个案治罪为索引,归纳类案频发的地理位置和社会诱因,夯实轻罪的系统治理,促进轻罪治理的“包容化”转型。

    2025年03期 No.185 7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深度伪造未成年人涉性信息的刑法规制

    李迎寒;侯竣泰;

    深度伪造依托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技术中立性,并不天然地具有法益侵害性,但刑法能够独立评价深度伪造行为。深度伪造的行为对象为有关未成年人色情淫秽的虚假信息,其无法通过淫秽色情犯罪、信息犯罪与伪造犯罪全面评价。深度伪造的涉性信息能通过体貌、声音等特征与现实中的特定未成年人相关联,即便该信息已有标识且尚未传播,也侵害了被害人的名誉权,应通过侮辱罪加以规制。为了体现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司法应对深度伪造未成年人涉性信息适用从重处罚情节,并扩大解释条文中“告诉才处理”的内涵,赋予被害人既可提起自诉,也可向公安机关寻求公力救济的选择权。

    2025年03期 No.185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冲突与妥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裁量的数据画像

    汪鹏;张家铭;

    为分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实践现状,总结实践困境并分析原因,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间全国法院审结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为基础,通过Stata软件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我国法院在裁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时存在刑罚裁量与法律规定刑罚不匹配、司法实践与立法规范存在差距、“情节严重”认定倾向单一化等实践与规范相偏离的现象。司法解释对保护法益认知不一致、对本罪“刑事责任”缺乏明确认定标准及“违法所得”难以准确衡量法益侵害性是导致司法裁量与应然规范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基于混合法益立场完善入罪标准、 基于“幅的理论”明确预防刑调整下限及严格适用“违法所得”要素来规范司法裁量,以达到罪责刑相适应。

    2025年03期 No.185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网络暴力犯罪的程序法治理痛点及其应对——以网络诽谤案件为视角

    刘佳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暴力犯罪频发,在扰乱社会秩序的同时引发公众的恐慌心理。其中,网络诽谤案件作为网络暴力犯罪的典型形态,具有独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互联网的开放性、及时性和包容性对网络诽谤行为法益侵害的扩张性具有加持效应,能够使诽谤信息在短时间内生成“舆论海啸”,形成聚合性的网络暴力,进而产生对此类案件进行程序法治理的现实必要性。当前,网络诽谤案件的司法治理中固守“告诉才处理案件仅可自诉”的错误逻辑,并衍生出程序转化机制职权化,限制被害人的程序选择权,以及自诉案件证据收集困难等问题。对此,需在厘清“告诉才处理”并非仅可自诉,而旨在强调“对被害人追诉意愿的尊重”这一制度内核的基础上,建立“公诉自诉并行,公诉程序优先”的类型化追诉机制。同时,要以网络平台、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为主体,落实网络暴力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追责的全流程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

    2025年03期 No.185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非法电子数据排除规则建构——以数字正当程序为视角

    陈鲜瑜;

    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并未将电子数据纳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范畴。《电子数据规定》确立了不可靠电子数据排除规则,实践同样以排除不可靠电子数据为主。具体表现为,被告方以电子数据真实性存疑及侦查人员取证过程侵犯自身权利为由申请排除电子数据,人民法院主要审查电子数据真实性、合法性及关联性等证据属性,进而排除不可靠的电子数据。然而,侦查人员的非法取证行为可能冲击无罪推定原则、控辩平等原则、侦查权专属原则,并侵犯当事人基本权利。因此,有必要回应电子数据取证中的权利保障需求,明确电子数据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数字正当程序视角下,明确电子数据取证措施前置或降格适用取证程序,取证未履行告知义务或破坏数据完整性、损害控辩平等,第三方突破侦查权专属原则违规取证的,应将其视为非法电子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毒树之果”规则。

    2025年03期 No.185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