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科学技术研究

  • 手印纳米荧光显现材料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猛;胡宸溢;颜浩;袁传军;李明;

    近年来,将纳米荧光材料应用于手印显现方法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手印纳米荧光显现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手印纳米荧光显现方法具有对比度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等独特优势,是传统手印显现方法的重要补充。手印显现材料的更新,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手印纳米荧光显现技术的发展。据此,聚焦显现材料的种类更新和显现材料的功能复合,对手印纳米荧光显现材料的发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为手印显现方法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4期 No.186 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研究

  • 基于自融合时域扰动增广策略的换脸视频检测算法

    李纪成;廖广军;王宇飞;史景伦;

    为提高换脸视频检测算法的泛化性能,从数据增广的角度改善现有深度检测模型的过拟合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自融合时域扰动增广策略的换脸视频检测算法。通过合成包含更多样、更本质伪造痕迹的伪造样本,鼓励检测器学习更通用的表征。空域上,利用相同人脸自融合策略拟合换脸图像的人脸融合痕迹,避免源脸和目标脸内容不同带来干扰;时域上,利用面部标志点时域扰动策略拟合换脸视频相邻帧的局部纹理抖动,并使用改进后的EfficientNet-3D作为检测模型,提取换脸视频的时空域特征进行真伪判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泛化性能,证明了该数据增广策略的有效性。

    2025年04期 No.186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犯罪学与犯罪侦查研究

  • 从“打击”到“治理”:犯罪结构变化背景下侦查功能的代际更新

    张翠玲;程昭凯;

    在传统犯罪结构的重罪化特点下,侦查形成了以“打击犯罪”为核心价值的功能导向。然而,面对我国犯罪结构的新变化,因侦查功能逻辑起点存在滞后性、侦查功能的关注焦点过于狭窄,导致以“打击犯罪”为价值取向的侦查功能逐渐暴露出揭露犯罪难度上升与防范控制效果下降的问题。鉴于此,侦查功能亟需实现从“打击犯罪”向“治理犯罪”的代际更新,并以此重构兼具综合性和层次性特点的新型侦查功能系统。

    2025年04期 No.186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预测性侦查”之辩

    张丽霞;杨宗辉;

    “预测性侦查”的概念起因于预测警务,发展于大数据侦查。但从事物发展成型的一般逻辑考究,“预测性侦查”的概念创立及其蕴含的侦查工作模式均存在诸多不适之状。为修正侦查学话语体系,使侦查学理论研究与侦查实践发展合乎侦查规律,通过从本体论、认识论、法治论与价值论四个方面辩证分析,发现“预测性侦查”的运作机理和目的与既有预测警务、大数据侦查分享着相同的技术、法理与法律根据,新创“预测性侦查”并未带来犯罪治理在合理性、合法性方面新的实效,故而证立“预测性侦查”为新的侦查模式应保持审慎。侦查前的犯罪预测预防应属于预测警务范畴,而立案后对案件相关人事动向的预判称为“侦查预测”是合乎侦查规律的,因为侦查的核心任务并不是犯罪预防,而是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2025年04期 No.186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电子数据提取独立化的规范检视与制度完善

    申贝贝;

    电子数据取证规则与规定,一改广义提取同收集等行为的紧密捆绑,开创了电子数据提取的独立化模式。电子数据提取的独立化表现为现场提取电子数据和网络在线提取电子数据,这不仅是司法实践对电子数据取证的迫切需求,也表明司法规范层面有其存在的独立空间。但电子数据的独立化提取,不仅与现有刑事司法体系性的取证规则存在冲突,混淆了电子数据取证行为和措施,而且还弱化了电子数据取证的程序规制。据此,有必要对电子数据提取进行制度层面的完善,明晰侦查行为性质,将电子数据提取采取分流机制纳入不同措施层面加以规制;细化侦查权力规制,体系化电子数据排除规则、权利告知制度和内外部监督机制,以适应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整体性规范。

    2025年04期 No.186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国家安全与反恐研究

  • 数字时代认知空间的国家安全能力现代化研究

    苏志远;

    认知空间是人类继在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和网络之后的第六竞争领域,蕴含从个人到集体范围的全景化风险。从“认知战”到“认知安全”的概念演变,表明认知空间的风险亟须引起国家层面的整体关注。伴随认知空间对抗手段的持续升级,认知空间安全面临从意识形态操纵到物理实体攻击的风险迭代危机,针对认知空间的治理呈现安全自助模式,引发无序竞争状态。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风险共担、不可分割的全球安全社会,亟须探索安全合作模式。对此,认知空间安全治理的理念应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以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为实现认知空间的国家安全能力现代化,应当巩固防御能力,发展对话能力及保持威慑能力。

    2025年04期 No.186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刑事法律研究

  • 性骚扰与猥亵的民刑界分——基于双模型标准的分析

    胡恒;

    性骚扰侵权与猥亵犯罪在行为样态上具有高度重合性,在侵害法益上具有同质性,二者属竞合型民刑交叉关系。可选择以损害后果为基点,结合行为样态对损害后果进行客观化分析的方式,对性骚扰侵权与猥亵犯罪加以区分。性合意破坏导致的人格贬损以及贴身空间侵入带来的安全感丧失是受害者遭精神利益损失的原因。据此,性骚扰侵权与猥亵犯罪的界分可借助“性合意破坏模型”和“贴身空间侵入模型”予以判断。就性合意破坏程度而言,猥亵犯罪需要受害者处于不能反抗、不敢反抗、不知反抗的状态,而性骚扰侵权仅需达到违背他人意愿的程度即可。刑法上的猥亵行为应当限于对性私密部位的侵犯。而民法上的性骚扰行为则并非都指向性私密部位,其他身体部位的接触也可囊括其中。以言语、文字、图像等方式实施的性骚扰,可解释为通过打破“性禁忌”进而侵入他人贴身空间的行为。

    2025年04期 No.186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论境外电子数据审查的类型化思路

    王诺亚;

    跨境网络犯罪的激增与国家司法制度的滞后形成张力,导致刑事证据领域出现境外电子数据的审查与采信难题。通过系统审视境外电子数据可采性判断困境,梳理境外电子数据审查制度与实践,进而提出境外电子数据审查的类型化思路。首先,审视境外电子数据可采性判断面临的困境,境外电子数据界定标准的分歧叠加多重审查规范适用关系的复杂,造成可采性判断困境。其次,梳理国内相关审查制度与实践典型案例,发现国内制度实践中存在专门立法匮乏、规则体系与取证方式脱节、审查顺序与审查重点转向等问题。最后,提出类型化审查思路作为初步建议,在国家主权原则、权利保障原则、比例原则等法理的指引下,依据类型化的取证方式确立相匹配的审查依据、审查顺位、审查内容,并衔接审查评价结果与证据处理规则。

    2025年04期 No.186 7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涉案财物处置制度的体系性完善

    辛佳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之际,刑事涉案财物处置制度的修改完善意义重大。修改动因既有来自价值层面的宏观指引偏颇,也有来自实际运行层面的严重失范现象及法律制度层面的立法供给匮乏。在修法理念上,应坚持从“重人身轻财产”向“人身与财产并重”、从“重惩治犯罪”向“惩治犯罪与权利保障并重”的价值转型;并坚持贯彻合法性与程序正义原则、经济性与效率原则以及限定性与比例原则,以此在宏观层面来为修法的总体思路设计提供科学指引。在修法型构上,应明确涉案财物的处置范围、规范涉案财物的处置程序、提升涉案财物处置管理的专业性及加强涉案财物处置的监督和救济,以此在微观层面为修法的具体制度完善提供体系化参考。

    2025年04期 No.186 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控辩协商模式下裁判事实认定的程序问题研究

    杨佳瑜;

    相较于传统诉讼模式,协商式诉讼模式使得事实认定的程序机制受到攻讦:当事人程序参与度受限、程序规范性有所减损、程序对等性受到损害。究其深层原因,背后反映的是诉讼模式转型下事实认定机制的多维转向。在协商式诉讼模式下,事实认定机制可概括为三重转向:在认定方法上,由传统“构建叙事”的路径转变为“检验叙事”;在认定重心上,从侧重“争议排除”转向注重“审查协商”;在认定风险上,由防范“错误指控”转向规避“错误认罪”。由是,在明确当前诉讼范式由传统对抗转向控辩协商的前提下,填补事实认定的程序缺口、消除程序性风险,系保障协商正义、科学认定裁判事实的应有之义。

    2025年04期 No.186 10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治安治理与公安管理研究

  • 警察文职制度建设的理论反思及实践进路

    于群;李月昊;

    为适应警务工作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需要,优化执法机构的人员组成,建立和完善警察文职制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我国公安文职制度自建立以来成效显著,但近年来在实务和理论界出现了制度认识和理解上的模糊化倾向。据此,在厘清警察文职制度内涵的基础上,梳理我国公安文职制度在职位分类、岗位置换、劳动用工模式及职业发展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英美警察文职制度发展的相关经验为鉴,提出加强顶层设计、调整完善岗位置换机制、拓展文职人员职业发展通道的制度完善路径,以提高公安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正规化程度,促进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提升。

    2025年04期 No.186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